编辑:bianji1来源:laiyuan1
建筑技术政策纲要
(1996~2010)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是相关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进程中,建筑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技术政策是国家对建筑科学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进行宏观指导的政策性规定,是提高建筑业产业技术进步的行动准则,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标和实现建筑业产业发展任务的重要手段。
近十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已初步显示出支柱产业的作用。“八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实际工程量比“七五”时期增长51%,至1995年底,建筑业从业人数已突破3000万人,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勘察、设计。施工、生产、监理和科研队伍。九十年代,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形势下,建筑业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具备了解决建设中各种复杂技术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建筑工程建设任务,促进了建筑业产业规模的发展和产业素质的提高。但是,建筑业长期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根本转变,一些建筑企业素质还不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建筑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较低,机械设备老化、且有效利用程度低,就整体而言,技术进步和技术更新的速度缓慢。
从现到下世纪的前10年,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要求走出一第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建筑业在此经济发展战略中,将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前景,到2010年,我国城乡新建住宅将达150亿平方米,公共和工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建筑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建筑业的主要任务是以建设城乡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及基础设施为重点加速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建筑业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高勘察设计及建筑施工水平;使建筑业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起先导产业的作用,2010年使建筑业成为名符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本建筑技术政策纲要,将作为振兴建筑业。促进建筑技术进步的宏观指导性文件,确定我国1996~2010年十五年的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路线和重大技术措施。
一、加强建筑产品观念,制定建筑产品评价准则
二、切实重视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三、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建筑产品
四、搞好建筑环境设计,提高环境效益
五,加强建筑标准化工作
六、提高建筑的综合防灾能力
七、重视建筑产品的节能工作
八、加强建筑勘察工作,提高勘察技术水平
九、推进建筑基础工程技术及施工工艺的进步
十、发展先进适用的建筑结构与工艺体系
十一、合理使用钢材、木材、水泥,改进施工及应用技术
十二、发展预拌混凝土,提高混凝土技术水平
十三、改革墙体和屋面,提高热工与防水性能
十四、大力发展化学建材,提高装饰工程质量
十五、发展建筑安装新技木,新工艺
十六、提高建筑企业的机械化装备水平
十七、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
十八、加强建筑设备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十九、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
二十、加强科技管理,规范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十一、加强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建筑设计技术政策
建筑设计,是完成建(构)筑物、建筑群及建成区的环境与设施各类最终产品的首要环节,建筑设计过程是综合运用科学、技术、艺术和管理手段,满足一定建筑使用功能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建筑设计成果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思维产品。建筑设计图纸、文件是建筑施工管理与竣工使用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
一、任务和目标
二、技术政策
1.居住建筑设计
2.公共建筑设计
3.工业建筑设计
4. 材镇建筑设计
5.建筑标准设计
6.地下建筑设计
三、主要措施
建筑勘察技术政策
建筑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先行和保证,是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工程测量、岩土工程、水文地质与水环境工程等专业组成,建筑勘察要为二程建设的规划、选址、设计、施工、运营以及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等环节,提供基础资料和监控保障,以确保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获取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一、任务和目标
二、技术政策
1.工程测量专业
2.岩土工程专业
3.水文地质与水环境工程专业
三、主要措施
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
城市建筑综合防灾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保障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针对我国城市易发并致灾的地震、火、风、洪水、地质破坏五大灾种,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设防标准,采用先进技术,在满足各类建(构)筑物使用功能的同时,提高其综合防灾能力。
一、任务和目标
二、技术政策
1.加强新型防灾建筑材料及相关设备的开发应用
2.严格按防灾设防标准设计和建造建(构)筑物
3.完善和制定现有建筑抗震能力的鉴定标准和评估方法
4.研究开发灾后建筑破坏的评定、修复加固成套技术,制定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政策
5.加强技术立法,修订城市防洪、工程结构和设施的抗震、抗风和防火等防灾设计标准
6.明确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建筑和工程设施防灾设防所需的投资应计人工程成本;健全灾害保险,增强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
三、措 施
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注)
一、建筑节能目标
(一)现状
(二)基本目标
二、建筑节能技术政策
(一)严格实行建筑的节能设计
(二)积极采用节能建材,重视节能的建筑设备产品的开发
(三)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
(四)发展建筑节能科学技术体系
(五)加强已建建筑的节能改造
三、措 施
(一)加强建筑节能的组织管理
(二)完善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三)采取经济鼓励政策
(四)充实建筑节能研究开发队伍
(五)建设示范建筑、示范小区、示范村
(六)组织编制建筑节能标准图集、手册和培训教材
(七)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注:该政策已干1996年以建科[1996]530号文颁发
建筑标准化政策
建筑标准化是建筑业的一项技术基础工作。要通过建筑标准化推广应用各专业领域中先进的经验和成果,加速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使建筑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制定建筑标准(含规范、规程,下同),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建筑标准是建筑业进行勘察、设计、生产或施工、检验或验收等技术性活动的依据,是实行建筑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建筑工程和产品质量的有力工具。
建筑标准化工作的目标是:加快制定建筑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标准,进一步提高标准的配套性,并使主要标准的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现行标准化体制向建筑技术法规与建筑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过渡,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改革建筑标准化体制
2.完善建筑标准体系
3.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4.推行建筑标准局部修订制度
5.加强建筑模数化和产品系列化工作
6.改进建筑标准化管理
7.强化建筑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8.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
9.充分发挥标准化社会团体的作用
10.开展标准化科研和信息服务
11.开拓建筑标准化经费来源
12.重视建筑标准化人才和成果
[注]本建筑标准化政策适用于城镇建设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政策
建筑施工技术是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应围绕建筑产品,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发展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和商品化供应,实现建筑工业化,并逐步实现现代化,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的目的。
一、任务和目标
二、技术政策
1.发展地基加固、桩基础和基坑工程施工新技术
2.提高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确保主体结构工程质量
3.发展钢结构,开发钢结构制造和安装施工新技术
4、提高防水、装饰工程质量,解决化学建材应用中的有关技术
5.发展大型结构与设备整体安装新技术、新工艺
6.提高企业装备水平,促进建筑施工机械化、现代化
7.提高建筑业企业管理现代化与计算机应用水平
三、主要措施
建筑基础工程技术政策
基础工程的造价、工期一般占到整个建筑物的1/5~1/3,而其质量又制约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固此研究、开发、推广地基基础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基础工程的设计、施工、检测水平,对推动我国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有着重大作用。
一、任务和目标
二、技术政策
1.根据我国城镇地质条件多变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基础工程新技术
2.利用开山填谷、围海造地、滩涂洼地开发的新城镇、新工业区等建设场地,应采用大面积低成本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前期处理,避免事后处理及发生地面沉降等多种隐患。
3.为适应高层、超高层建筑、高耸构筑物及其它各类建筑物桩基工程的需求,应积极发展多种桩型配套技术,提高桩基工程的经济性、可靠性及环境保护适应性。
4.为适应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积极开发深基坑支护技术和地下室建造技术,提高其可靠性与经济性。
5.积极提高我国基础工程的设计水准,为实现基础工程高质量、高效益发挥先导作用
6.推广与既有建筑增层、改造、修复相配套的地基基础加固处理技术
7.发展基础工程检测技术,强化施工监控过程及效果检验,积累工程实测数据,提高基础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与经济性。
三、措 施
建筑结构工程技术政策
建筑结构是为建(构)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专业,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任务和目标
二、技术政策
1.发展可充分发挥结构材料性能的合理建筑结构体系
2.以新技术、新材料改进建筑结构体系
3.研究发展灵活大空间建筑结构体系
4.发展对既有建筑结构的改造技术
三、主要措施
建筑材料与制品技术政策
建筑材料与制品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建筑材料与制品的发展,是从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出发,固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资源与节约能源,综合利用工业废料,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
一、任务和目标
二、技术政策
1.建筑钢材及其金属制品
2.木材及纤维制品
3.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
4.化学建材及其制品
5.玻璃陶瓷制品
6.砖瓦
7.其它材料及其制品
三、主要措施
建筑设备技术政策
建筑设备包括室内给排水与卫生设备、供配电及照明设备、自控和集中监控设备、通讯设备、视听设备、厨房设备、供热通风及空调设备、运载设备、消防设备、防排烟设备、保安监控设备等。它是建筑产品中技术密集程度高、变化速度快的部分。建筑设备的发展与更新,是建筑现比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对建筑设备的需求,又为工业生产部门提供广阔的市场。因此,建筑设备在整个建筑产品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任务和目标
二、技术政策
三、开发重点
1.室内给排水卫生设备
2.厨房设备
3.供热、通风及空调设备
4.供配电、照明及自控设备
5.通讯设备
6.消防、防排烟设备
7.运载设备
8.其它设备
四、主要措施
建筑业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政策
应用计算机技术是促进建筑业科学校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是建筑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建筑业中开发应用和推广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实现现代化,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任务和目标
二、技术政策
三、主要措施
建筑科技管理政策
建筑科技管理工作是贯彻实施建筑技术政策的重要保证。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深化建筑业行业的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技发展方向、改进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和管理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与规范技术市场、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国际技术合作、研究制定促进建筑业整体科技进步的政策与措施等,以保证建筑业各专业领域技术政策及相关目标的实施。
建筑科技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基本方针,促进建筑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并将其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在产业。
建筑科技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建筑业专业特点的利技工作体制;在建筑行业形成科研、开发、生产、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建立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和面向全行业社会化服务的科技服务体系;改进科技管理方法,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并形成配套的科技进步金沙棋牌1991cc体系。
1.进一步深化建筑行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整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工作体系
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建筑技术市场,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3.加强企业技术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6.努力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投入的新格局
7.改革建筑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方法
8.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认定管理制度
建筑教育管理政策
建筑教育是建筑业发展的基础,是建筑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优先发展建筑教育事业,才能为建筑业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智力保证。为适应建筑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必须建立与建筑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机制,加强建筑教育管理。
一、任务和目标
二、政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建筑教育管理机制
2.大力发展建筑职业教育
3.大力加强建筑成人教育
4.努力办好建筑高等教育
5.切实加强对建筑教育的保障监督
6.加强建筑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